让人民满意,是他一生追逐的最高奖赏—新闻—科学网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意生成就在中国,我的追逐归宿在中国。为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奖繁荣与强盛而竭尽全力。”——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赏新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得者 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闻科奠基人和倡导人之一 今天是他逝世15周年纪念日 ? 01 “使我的同胞能过上 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1949年,身在美国的学网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就想赶快回到祖国,让人参与新中国的民满建设。 此时他已是意生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但为了回国,追逐他辞去了在美国的高奖一切职务。 然而,赏新美国军方不想放走这位天才学者,闻科竟然将其非法拘留、软禁,长达五年。 五年间,钱学森从未放弃回国的努力,终于在多方斡旋下得偿所愿。 ?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终于登上回国的邮轮。 临行前,他对报界说:“我打算竭尽努力去帮助中国人民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 02 “外国人能造出来的, 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回国后,钱学森立刻投入到了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建设中。 1955年11月,钱学森和钱伟长合作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956年1月5日,力学所成立,钱学森任第一任所长。 他为力学所明确了研究方向,又以开设专题讨论班的形式培养了大量人才。 据力学所夏生杰回忆,钱学森曾组织现场会,展示爆炸成型课题。 当零件成功成型时,钱学森兴奋地举着零件,绕着力学所走了一圈,向全所职工展示成果,激励信心。 ? 信心不止于此。陈赓将军曾问他,中国是否能自主制造火箭导弹。 钱学森脱口而出:“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靠着这份志气,钱学森开启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让中国开始了逐梦寰宇的旅程。 ? 他直接领导、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让中国拥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利刃”。 ? 他发展了我国的控制科学。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推动了50年代到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该书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他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为我国的应用力学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创新性地将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国家和社会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他早在6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推动了我国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的进步。 钱学森总是把目光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03 “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 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钱学森视野广阔,直到晚年,还有许多“跨界”的见解。 他曾建议发展新能源汽车,关注过量子信息科学,就连现在年轻人热衷的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早在三十多年前,钱学森就有涉猎。 他还为其起了一个优美的译名——“灵境”。 ? 钱学森对科学的孜孜以求与创新精神,一直在激励着科技工作者们。 如今,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中国科研机构已经在新能源、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钱学森曾说:“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利刃驰飞惊寰宇,青史长存耀星光。 今天,缅怀钱学森! 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 (原标题:让人民满意,是他一生追逐的最高奖赏 | 科技史)作者:王江山 来源: 中科院之声 发布时间:2024/10/31 8:57:5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让人民满意,让人是民满他一生追逐的最高奖赏 钱学森
钱学森一家登上回国的邮轮
钱学森手持爆炸成型零件向全所职工展示
航天员杨利伟看望钱学森
钱学森在发射现场指导
《文汇报》关于系统工程的报道
钱学森在风洞试验中心视察
1990年11月27日,钱学森在信中将VR翻译为“灵境”
相关推荐